歷史沿革
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是一所市級綜合性醫院,衛生部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廣西高等醫學院校A級教學醫院、桂林市職業病防治院、桂林醫學院非直屬附屬醫院、第二臨床學院。醫院集醫療、預防、保健、教學、科研等功能為一體,以消化-腎內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內科、呼吸內科、普外科、眼科、麻醉科、物理診斷科、放射科等為優勢。是桂林市中毒救治中心、新農合醫療定點醫院和市內唯一具有職業健康體檢與職業病診斷資格的醫院。

醫院創始人區振聲博士
戰亂中崛起,濟貧救難
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始建于1916年10月,由穆廈、區振聲2位醫生應教會邀請創辦,初為教會醫院,稱桂林市浸信會醫院。當時只有兩名醫生,其中服務對象是各階層群眾和流漓失所難民,貧苦病人可獲免費診治。由于戰爭年代,流離失所和貧苦勞疾人群增多,醫院為了讓更多的病人能夠得到救濟,1919年,醫院在教會的支助下,另增了10余名醫務人員,為廣大患難群眾提供醫療服務。1948年2月,在華美醫院院長、醫學博士艾義梅(S.E.Ayers,M.D.)率領下,20多名醫、護、工人及家屬共50余人從河南抵達桂林,組成了桂林浸信會錫安醫院。從建院起直到解放時期,醫院幾經轉址,最后由樂群路遷至傍秀山臨漓江的疊彩路。作為慈善醫院,到解放前,共救濟各種貧困流難人員達萬余人,并參與了1935年桂林流行腦膜炎和1938年霍亂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評。
1951年更名成為桂林市工人醫院成立大會現場
新社會中發展 服務群眾
新中國成立后,醫院交由政府接管,1951年10月31日,桂林市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決議:將桂林浸信會錫安醫院更名為桂林市工人醫院。醫院經過一系列的診療技術改革,醫療服務質量有了很大的發展。醫院有13項技術革新成果參加桂林市技術革新展覽會展出,其中得獎4項:乙等獎1項,丙等獎3項。1958年10月17日桂林農械廠職工楊運來,在煉鋼鐵中被鐵水燙傷,面積達60%以上,傷勢嚴重,處于休克狀態,被送入工人醫院,醫院積極組織搶救,醫務人員積極獻血獻皮,終于成功地挽救了鋼鐵戰士的生命。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內的第一例同種異體植皮術在桂林市工人醫院取得成功。
1985年更名為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大門場景
改革開放中壯大 革新求精
1978年,桂林市工人醫院有職工315人,衛技人員208人,開設病床300張,改革開放的號角在全國各地吹響后,該院醫療事業的發展如雨后春笛,奏響了醫療改革與發展的新樂章。1985年5月桂林市工人醫院更名為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共有病床354張,住院病人9112人,經過近九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到目前已成為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教學、科研等功能于一體的市級綜合性醫院,編制床位503張,現有在職職工914人,副高級職稱以上65人,中級職稱312人,在職研究生41人。醫院設有24個臨床專業科室,11個醫技科室,門診設有25個??崎T診,設有綜合病房及核醫學實驗室。醫療設施齊全,技術先進,服務精良,管理規范。醫院為桂林市中毒救治中心,在全市醫院中唯一取得職業健康體檢與職業病診斷資格。2005年通過審核成為廣西A級教學醫院,2006年正式成為桂林醫學院非直屬附屬醫院、第二臨床學院。2009年成為桂林市職業病防治院,醫院跟隨時代發展和人們對生活健康質量的要求,不斷更新技術力量,廣泛開展了介入治療術、各種腔鏡手術、角膜移植術、以及種植牙術等先進的診療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有多項創新術開創了區市內先例。
醫院連續四次被全市市民投票評為“桂林市最佳服務單位”,先后被授予自治區“文明醫院”、 區“愛心醫院”、“三星級綠色環保醫院”、“中國大西南優質服務明星單位”、 “廣西衛生系統先進單位”、“廣西衛生系統科技工作先進單位”、桂林市“五一”勞動獎章、桂林市“品牌服務單位”、“桂林市行業十佳誠信單位”等榮譽稱號。在21世紀里,經歷了九十余年風霜雨雪沐浴的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秉承“厚德、奉獻、精誠、創新”的院訓,正以嶄新的精神風貌,以優雅的醫療環境和高新的診療技術,竭誠為廣大市民提供最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
賬號+密碼登錄
手機+密碼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